旋轉的風,燃燒的火
《風的容器》是美國陶藝家詹妮弗 ? 麥柯迪(Jennifer McCurdy)于2021年8月參加第10屆中國長春國際陶藝作品邀請展創作(送展)的作品。
作品為陶質,規格為27.9?30.5?25.4 cm,形狀猶如一只旋轉的陀螺,作品突出線條在整體造型中的作用,以獨特的手法將無形的、抽象的風形象化、具體化和擬人化,增強作品的動感性與表現力。
風雖是一種由空氣流動而引起的自然現象,但“脾氣”卻很古怪。當它心平氣和的時候,輕柔而依人,真像個戀人一般;當它發脾氣的時候,又像一個“暴君”,令人生怕。風的這種喜怒無常的脾氣,人類至今還拿它沒有辦法。
顯然作品表現的是旋風或“龍卷風”。這種風最喜歡搞突然襲擊,來得快也去得快。它經過田野大地,能夠把耕牛、汽車卷走,把大樹連根拔起;它經過江河湖海,可以卷起巨大的水龍直沖云天,可將小一點的河流一口吸干,甚至會把成百上千噸重的船只舉到半空,然后再扔出百米之外。
正是由于風的這種變化無常和巨大能量,讓作者產生有一只可以罩住它或約束它的容器,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,就像烈馬要套上韁繩一樣。
作品讓人聯想到我國青島“五四”廣場的主體雕塑“五月的風”。兩者造型何其相似。雕塑是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色,體現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基調和民族凝聚力。當然這里也成為青島的標致性景觀之一。
五四廣場因“五四運動”而得名。眾所周知,1919年爆發的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,并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標志?!拔逅倪\動”的導火索是青島的主權問題。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,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,引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,并一直為收回青島主權而努力。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。1919年1月,在法國巴黎和平會議上,中國作為戰勝國出席會議,提出了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,卻遭到英、法、美、日等國的拒絕,并強行將青島主權轉讓給日本。消息傳來,全國震驚,北京學生于5月4日舉行游行示威,強烈要求拒絕簽約,高呼“誓死力爭青島主權”、“還我山東、還我青島”等口號。學生的愛國行為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。在舉國反對聲中,北洋政府被迫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,粉碎了日本企圖永久侵占青島的陰謀。經過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,終于在1922年12月收回了青島主權。鑒于青島與“五四運動”這一特殊關系,決定將新建廣場命名為“五四廣場”。
作者為美國陶藝家。美國馬薩諸塞州文化委員會成員。從事陶藝創作,注重線條與整體的表現力。作品曾參加國內多地及意大利、英國等舉辦的陶藝展或研討會,并被多家博物館、藝術館收藏。